土傳病害,長期以來一直是種植者們越來越頭疼的一個大難題,尤其在一些復種指數高,投入大的高價值作物種植中更為嚴重。原因是土傳病害的種類繁多,一旦發病,很難治理,嚴重時更會導致作物絕收。我們現有的植保技術基本沒有辦法根治,有效的方法就是預防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我們所看到仍是在現有管理模式下愈演愈烈的趨勢。 土傳病害 土傳病害是土壤中的有害真菌、細菌、線蟲和病毒等病原生物存留于土壤中,在條件適宜時大量繁殖并從根部或莖部侵染引發的病害。
實際上,土壤中存在病原生物是很正常的,但是由于連作、施肥不當等原因終導致了土壤中病原生物的大量繁殖,從而使得土傳病害越來越嚴重。
常見的土傳病害有:辣椒、茄子、黃瓜的猝倒病、立枯病、疫病、根腐病、枯(黃)萎病,番茄、辣椒的青枯病,大白菜軟腐病,油菜、萵苣的菌核病,小麥全蝕病,棉花立枯病、紅腐病、黃萎病及線蟲等。
形成 那么,讓我們來看一下土傳病害的三大主要形成原因:
1. 連作: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,主要原因由于連續種植一類作物,使相應的某些病菌得以連年繁殖,在土壤中大量積累,形成病土,年年發病。
 圖1 草莓連作造成大量植株死亡
2. 大量化學投入品的過量投入: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等化學品,尤其氮肥可刺激土傳病菌中的鐮刀菌、輪枝菌和絲核菌生長,破壞土壤本身的生態平衡,同時土壤中有機物質大量減少,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。 3. 土壤功能嚴重退化:土壤是作物生長的基本環境,土壤的掠奪式開發利用,加劇土壤環境的惡化,土壤功能嚴重退化。一方面破壞土壤正常的功能,另一方面造成作物免疫力低下。
危害 土傳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莖,作物生長前期一旦感染,幼苗根腐爛或莖腐爛、猝倒,幼苗很快死亡;作物生長后期感染,一般年份減產20%~30%,嚴重年份減產50%~60%,甚至絕收。土傳病害一旦發生,比較難以防治,病菌在土壤中越冬,很難被殺死,來年繼續侵害作物,如此循環,病害越來越嚴重。
治理 1. 輪作:合理進行作物間的輪作,特別是水旱輪作,對預防土傳病害的發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也是防治土傳病害經濟有效的措施。不同的病害需要輪作的年限不一樣,一定要掌握好輪作的時間才有效。 2. 選用抗病品種:選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種,可大大地減輕土傳病害的危害程度。 3. 合理施用化學肥料:避免偏施氮肥,適當增施磷、鉀肥、中微量元素肥料,好增施有機肥,提高作物抗病性。 4. 土壤修復處理:對土壤進行修復處理,改善土壤的物理、化學形狀。提高土壤中物質和能量的利用率,平衡土壤生態系統。
 圖2 生姜種植前噴施施密克
示范 1. 示范地點:深圳市龍崗區浪背村 2. 應用作物:葉菜 3. 示范時間:2015年6月-2015年11月 4. 示范面積:0.5畝 5. 使用方法:播種后立即噴施,用量為50mL/畝,兌水30斤噴施。 6. 示范背景:該地連續種植葉菜十幾年,極易遭受根結線蟲侵害。5月份由于受到根結線蟲侵害,種植的芹菜完全絕收,只能改種生長期較短一些的葉菜來減少影響。6月開始在該地塊使用施密克,茬葉菜線蟲爆發率比對照減少30%左右,并且整體長勢明顯比對照好。連續使用施密克四茬以后,線蟲基本得到控制。

使用施密克三茬后,使用區莧菜生長差異顯著,葉色綠,葉片大,病斑少,植株高。 
使用施密克四茬后,使用區菠菜根系生長良好,線蟲基本得到控制。 施密克,關注土壤健康,讓種植更簡單! |